鹤山区:高山海鲜养出零废村
4年前,垃圾围村、污水横流,年轻人纷纷逃离大山……
如今,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娄家沟村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垦荒山荒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形成“高山养海鲜、养鱼不换水、鱼粪成‘黄金’、荒山种饲料”的闭环产业链,把“垃圾村”建成零废村,把荒山野岭变成金山银山。
养鱼不换水 鱼粪成“黄金”
2022年,娄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武建平带领村民在海拔500多米的高山上打下深井,投建了高密度水产养殖基地。
经3年发展,高山海鲜销售爆火,去年村集体收入超100万元。目前,基地二期一万平方米的海鱼养殖恒温大棚已投产。
“养殖海鲜的水从山上流进农田,可以浇地、养花、种菜,实现了无废循环。”7月6日,武建平说,“2024年,我们又引进了海鱼养殖净化过滤新设备,养殖废水实现自体循环,零排放。”
“48个养殖池一个月只耗费几立方米水。”武建平指着大蓄水池说,室内所有循环水都经地下管道流进这个大水池,经机器设备消毒、过滤干净后,净水全部循环流回鱼池,粪便沉淀在旁边的池子里,过滤机将鱼粪分离压缩成有机肥,实现“养鱼不换水”的零污染模式。
“一斤半鱼粪卖40元。”武建平说,“设备更新后,我们把鱼粪加工成有机肥料,卖给茶农、果农。用鱼粪种茶叶不生虫,鱼粪是种茶叶最好的肥料,要比猪粪、鸡粪强。”
荒山种菌草 饲料能自主
伴随着养殖基地的扩建,购买鱼苗、鱼饲料成了娄家沟村村集体一项不小的开支。
“现在养殖最多的是海鲈鱼鱼苗,养鱼苗比养海鱼还挣钱。”在一期鱼宝宝基地,武建平介绍,“实现‘鱼苗自由’以后,仅鱼苗一项,一年能省下300万元。”
“我们开垦荒山、撂荒地420多亩种植菌草,发展鱼饲料加工产业,每亩地能收入5000元至8000元。”武建平说,“基地每年需要六七百吨鱼饲料,明年以菌草为原料的饲料加工厂投产后,可满足基地鱼饲料需求,每年能节省饲料成本几百万元。”
“人家养鱼,咱提供鱼苗;人家养鱼苗,咱提供饲料、肥料;人家卖饲料,咱搞熟鱼加工;人家加工海鱼,咱提炼鱼肝油……为了避免产业同质化,我们一直奔跑在产业差异化竞争的路上。”武建平说,“目前我们已签约裕隆爱之城超市,正与‘胖东来’协商签约,让高山富硒海鲜端上千家万户餐桌。”
荒地变菜园 旧物成景观
产业兴旺、资金盘活,环境整治随之启动。
如今,村里买了自动扫地车,每天有专人清理垃圾。村民住上花园庭院,喝上直饮水,幸福感直线提升。2023年娄家沟村被评为全省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
“尝尝俺家的黄瓜,甜得很。大伙儿利用门前边角地种菜,不光美了环境还吃得健康。”村民姬风枝从自家门前的菜园里摘了根黄瓜递给记者说,“俺村没有废弃物、废弃地。这菜园过去是荒地,村里景观墙用旧砖废瓦砌成,卡通墙画用废旧轮胎制成。”
迎着朝阳,武建平望向远山:“零废只是起点,我们将乘着和美乡村建设的春风,让山村每一滴水、每一点废料、每一寸土地都在生态农业循环中变废为宝,焕发新生,让山区成为人人向往的宜居宜业、创新创业的沃土!”
生态农业大发展,和美乡村美如画。放眼全省,2024年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4%,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4%。